这是笔者观察到的一个真实案例: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本世纪初舅舅读文科毕业后收入低,外甥女、外甥纷纷选择理科,今年外甥女二本金融专业毕业找工作不甚理想,于是外甥尽管高出三本线40分,但高考志愿“异常”冷静地填报了“网络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放弃了三本学院里金融、会计等热门专业。
这是这个家庭从高中分科选择,到大学专业选择的变化。
首先,反映出寒门子弟填报志愿,呈现越来越理性的趋势,相比金融、会计等热门专业,他们更加倾向应用型专业。三本考生认为,即使自己读了这些热门专业,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未必能赢得了一本、二本大学里同专业的考生,因为就业市场相对更加青睐后者,更加相信后者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倒不如掌握一门“技术”,成为应用型人才,有一份踏踏实实的工作,活出自己的生活质量。
其次,寒门子弟三本志愿所向,背后的动力是当今社会价值的多元性。“中国梦”自然包括百姓凭借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和平年代“小富即安”的心理未必不好。今年初,一则博士回乡日记折射出社会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再全是“鲤鱼跃农门”、“金榜题名”,而是工作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带了多少钱回来”、“开车回来的吧”。淳朴的百姓已经反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梦想,这种认识可视为一种社会进步。人们开始更愿意相信“行行出状元”。家长或动员、或支持小孩选择应用型专业,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找到工作的专业就是好专业”的朴素道理,不再为了“面子”让子女去读一个未来可能找不到工作的专业。
第三,三本考生偏爱应用型专业倒逼大学加速分类发展。当今经济科技高速发展,高深知识愈加分化,促使社会分工更加细化。未来的企业生产模式和工作环境必将是多个工种混合在一起的团队协作模式。应用型专业或许处在生产链的中下端,但地位越加重要,需由他们实践、改良、优化生产链上游者的思想、创意,并转化为生产环节的具体行动、共同参与制定生产程序和工作流程。这种高考志愿的选择,反映了市场的发展规律,将倒逼国家加快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步伐,引导大学分类发展,尽快找出适合中国大学发展的理性道路。(郭华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